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精心设计教学 演绎精彩课堂

精心设计教学 演绎精彩课堂

发布时间: 2015/6/11 8:41:00 访问次数: 3249
 

 
——第二十七届“希望杯”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感悟 
 杨柳
 
 
  编者按:2015年3-5月,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夯实教学基本功,学校举行了第二十七届“希望杯”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青年教师在备课组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在授课过程中,青年教师注重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节奏张弛有度,教学资料充分且有典型性,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职业素质。
  2015年5月19日,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评优课表彰活动,姜丹、邓彬彬、杨柳、于虹、张明明在会上交流了参加活动的感受。 
 
 
 
  本次评优课中,我做课的题目是《宇宙航行》。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方法 
  “实际情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这节课的研究点,也是刘文慧老师带领我们物理组开展教育科研的一个课题。
  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认为物理最难学,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与物理情景的建立、理解有关。学生上课听老师讲课能听明白,可做起题来却经常一头雾水(尤其是和生活实际情景相结合的题目)。在一次测试中,一道涉及圆周运动的题目是以娱乐比赛中的一个项目作为情景资料,这道题的正答率比较低。学生说“老师,圆周运动的知识我们会,可是一旦和实际情景结合,就有些晕,不知从何入手“。当然,这与学生们平时的生活体验较少是有关系的。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生活实际情景,使物理知识与实际情景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学习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在讲解卫星的发射时,以学生熟知的“万户飞天”的故事作为情景资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万户为什么会失败,再根据相关的公式定量计算,到底要以多大的速度发射物体,才能不落回地面,而成为绕地球运动的卫星。
  在讲解卫星的运行时,并不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干巴巴的推导计算,而是以央视对神舟十号的一段报道作为情景资料,让学生自主地从文字报道中提取相关的物理信息,再根据相关的物理公式定量计算神州十号距地面的高度。
  卫星的变轨问题是难点,课堂上先是以一段央视报道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由于火箭运载能力的局限性,卫星并不是直接发射到运行轨道,而是要经历一个变轨的过程;再通过一段模拟动画让学生对这个过程有感性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从理论角度分析如何实现变轨的过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物理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我们物理组就特别注重将物理知识与具体的实际情景相结合。比如,在讲解“力的分解”时,我们提供的实际情景是“为什么大桥一般都会修比较长的引桥?”,“电线杆顶端为什么有三角支架结构”。讲解圆周运动时,让学生在火车转弯、杂技演员表演水流星,体操运动员单杠双臂环绕等实际情景中分析。在讲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以冰岛的极光作为情景资料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将物理知识与具体的实际情景相结合,让学生感觉物理并不是像他们想象中那样“高大上”,而是“很接地气”的,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二、育人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体现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物理知识中本身隐含着很多的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我们老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精心研究教材,将它们挖掘出来,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
  在《宇宙航行》这节课中,我们把德育教育的着眼点放在爱国主义教育上。但在物理课本中,涉及到这节课的相关内容中:现象的发现,实验的验证、规律的建立,常数的测定,单位的命名都是外国人。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结合所学习的物理知识介绍我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宇宙航行》这节课在讲解卫星的发射时,以明朝“万户飞天”的故事作为背景资料。万户“飞天”的壮举,没能成功,并为之付出了生命。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到借助火箭来升空的人,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在《宇宙航行》这节课上向学生介绍我国的航天事业,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的航天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是迅速的,同时让学生记住值得骄傲的名字:钱学森、刘竹生、杨利伟……
  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我也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解原子核这一章时,课本中都是外国人的名字,为了让学生了解对我国的核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那一代科学家,我搜集了邓稼先的大量资料,在准备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是很激动的,真的是被邓老的精神深深地打动,我也很担心在课堂上我能否让学生也有同样的感触,因为对于理科出身的我来说,讲故事并不是我的长项,也在考虑是否让一个演讲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讲,又担心太做作,学生不买账,弄巧成拙。恰好,看到北京电视台的“我是演说家”这个栏目中,一个名叫梁植的选手演讲的内容就是“我的偶像---邓稼先”,当时真的有一种天助我也的感觉。在课堂上播放之前,还担心学生会不会觉得有些煽情,看过的学生是不是会感觉无聊,结果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上播放这段视频时,教室里特别特别安静,视频结束后,教室里自发地响起热烈的掌声,能感觉到孩子们被触动了,有几个泪点比较低的女孩子眼圈都红了。之前看过视频的孩子课后和我反映:“老师,课堂上看,和在家看,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
  由于物理课程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可能是经常性的直接灌输,而是要将德育内容和物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课堂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在物理教学中展现科学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世界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让看似枯燥的物理公式闪烁出美的光辉,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熏陶。
  《宇宙航行》是万有引力这一章的最后一节课,课堂的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全章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看似那么神秘的天体运动,看似那么复杂的卫星运行,实际上遵循的基本规律都是万有引力定律。这是物理学特有的美:间洁、普适。有人问李政道教授,在他做学生时,刚一接触物理学,什么东西给他的印象最深,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是物理学法则的普适性深深地打动了我”。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
  比如,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磁生电”和“电生磁”。这些都体现了物理学的对称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这是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的和谐美,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物理的美,并被之深深打动。 
 
  一节评优课是集合了许多老师的智慧,是多方支持和协作的结果。我很幸运,我生活和工作在一个团结的集体中,在评优课的准备过程中,组内的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教学的设计、课件的制作无处不渗透着集体的力量。评优课的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却永远都不会画上句号。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基本功。最后,衷心地感谢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这样一个进步的阶梯,展示的平台。只有经过这样的锻炼,我们才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推荐】【字体: 】【打印】【关闭
 

本站总访问量: 131861 人次 | 最高峰 889 人在线 | 当前有 46 人在线 | 信息中心 | 管理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一六一中学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 技术支持:智慧创星
京ICP备1304667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397号